新闻中心  
   新闻中心 >>更多  
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:新闻中心 >> 公司新闻
 
【Euro-sino资讯】(转载)中国“外部崛起”已不可扭转!
访问次数:2042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5-3-12 14:13:22
随着中国内部的改革和发展,外部崛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。
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,已经成功地从一个资本高度短缺的经济体,转型为资本过剩的国家。近年来,中国“走出去”的资本已经超越所吸引的资本。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企业在全球的扩张,资本“走出去”的速度会呈现增长的趋势。资本的“走出去”是中国外部崛起的经济基础。这个趋势不可阻挡。从现有的内外部条件来看,闭关守国几乎已经不可能。政府所能做的,就是辅助资本更有效、更和平地“走出去”,而这也是多年来中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。

近年来内部经济增长减速,也是资本“走出去”的重要因素。中国的资本要“走出去”,但必须避免老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方法;中国必须寻求自己“走出去”的方式。对中国来说,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的“走出去”,来推动资本接受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中国资本“走出去”并不是资本的一厢情愿,而是具有资本接受国的客观需要。以“一带一路”为例,沿岸沿线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,甚至是贫穷的国家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,这些国家急需发展,摆脱贫穷状态。在所有大国中,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实施大规模的发展计划,帮助它们发展。

中国是资本过剩国家
对中国来说,这些方面都存在着西方所不能比的优势。就能力而言,如上所说,中国已经是资本过剩国家,并且中国在很多方面产能过剩,也拥有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。无论是过剩的资本还是产能,或者基础设施建设能力,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“走出去”是一个和资本接受国互惠的过程,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。
缺乏“走出去”的经验
在国内,中国资本“走出去”遭到了质疑是因为“走出去”遇到很多困难。这些困难无非包括如下几个方面。
第一,既得利益的阻碍。经过了几个世纪的西方殖民,西方利益已经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。中国资本要“走出去”,势必构成和西方既得利益的竞争,遭到他们的抵制很容易理解。
第二,受制于西方压力的一些国家。尽管这些国家有需要和中国合作,也从中国的崛起中获得巨大的利益,但来自西方的压力,使得它们不敢公开出来支持中国。
第三,对中国崛起仍然抱有不确定的国家,对中国持犹豫不决的态度。
第四,发展中国家的反对力量。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,大多欢迎中国的资本。不过,很多国家都拥有反对党或者反对派力量(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),其中也不乏受西方或者其他大国政治影响的政治势力。在反对执政党的政治过程中,这些反对力量都会拿中国说事,夸大来自中国的“威胁”。不过,一旦执政,这些力量也势必调整其政治话语。很现实的是,如果需要发展,外来资本是必需的。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,中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资本提供国。
第五,中国本身缺乏“走出去”的经验。中国“走出去”开始不久,较之西方国家,缺少有效的经验。这些不足很明显体现在例如上面所说的雇工、环保等问题上。同时,这和中国“走出去”的规模也有关系。中国所承建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尽管对中国来说是经济项目,但对很多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战略性,它们需要评估这些项目对它们的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。

实际上,西方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经验,成功的文化推广发生在个体层面,而失败在政府层面。例如,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,随着西方个体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,而政府组织的推广,只要看看今天中东的局面就知道如何失败的了。中国必须避免西方失败的道路,而从西方成功的方面学到经验。
中国的“走出去”的确具有很大的风险。不过,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减少和控制风险,而已经不是要不要“走出去”。说到底,所有大国的大国地位都是斗争出来的,并非从天上掉下来。成功的例子有大英帝国和美国,而德国和日本则是失败的例子。这些国家都是通过斗争而成为大国的,但成功还是失败则取决于斗争的方法和方式的不同。在明朝,航海时代刚刚开始,中国有个大好的崛起机会,但放弃了。之后实行封闭政策,最终失去了海洋时代,演变成封闭的陆地国家。失去了这个机会之后,中国便衰落和积弱,受到了惩罚,而且是严重的惩罚,即被西方列强所征服。今天中国再次面临崛起的机会,尽管有困难和风险,但中国别无他路。选择只有一个,即在困难和风险中继续崛起。
(作者: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郑永年)
 
 

上一条:【瑞士文化】瑞士的米老鼠-格鲁比穿越古代中国

下一条:【Euro-sino资讯】又上榜!瑞士获评全球最佳养老国家

北京瑞中瑞咨询集团有限公司
地址:北京市顺义金航东路3号院1号楼319室(天竺综合保税区)
电话:010-69476799   京ICP备2024068873号-1  京公网安备 11010102003678号
未经授权禁止抄袭,违者必究 转载需注明出处 法律顾问:大成律师事务所祝晖玲